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5|回复: 0
收起左侧

[体育史话] 九杂技与技巧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2-30 10: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九  杂技与技巧
  (一)汉代的角觝百戏与技巧
  杂技是一种表演的技艺,其中有许多项目,都需要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并有一些项目逐步演变发展成为现代体育的竞赛项目,如技巧、举重、单杠等。而杂技中一些高难度的技巧,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所借鉴。因此,追本溯源,杂技和体育有密切的关系,是体育发展的源头之一。是体育吏研究的一个部分。
  杂技表演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项目是弄丸,就是用双手抛接七至九个丸铃之物的手技。战国时有一个叫熊宣僚的人,擅长弄丸技术。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交战,熊宜僚在阵前表演弄丸,两军士兵都停战观看,把一场干戈化为一次联欢。如果用奥运会的宗旨相比拟,这也是起了和平、友谊的作用的。汉代、以角觝为基础,创造了配有音乐故事情节的武打,称为角觝戏。后来,进一步扩充发展,包括了杂技、幻术、歌舞等,称主为角觝百戏。据张衡的《西京赋》中记载,角觝百戏中的杂技项目,大概有下列各种:爬竿。巴渝地方的都卢人身体轻捷,擅长表演这个项目,所以被称为”都卢寻撞”。汉代的爬竿是和顶竿相结合的。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宴乐图》中,有一个雄壮的男子,头上顶一长竿,竿顶有一横木,有三个小儿分别在横木上做俯卧水平、悬垂水平和挂膝悬垂等动作。内蒙古和林格尔汉代壁画《百戏图》中,则有两人在一根横杠的两端表演动作。有点象单杠表演。
  走索。走索就是踩绳。有单人表演,也有双人表演,张衡在《西京赋》中说,”走索上而相逢”。这就是双人在绳上表演。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宴乐图》中有三人在绳上表演,两端各有一人作走舞动作,绳中间一人两手握绳倒立。在一根绳上做手倒立,这已是一个高难度的惊险动作了:更为怵目惊心的是,在绳子下面的地上,反插了几把锋刃向上的尖刀,跌落下去就要被刺伤甚至有生命的危险。表演者履险如夷,显示了熟练的技巧(图二○)。
  图二○汉走索倒立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技巧。技巧表演包括手倒立、鱼跃钻过刀圈、翻筋斗跳过水盘等。汉画像石中手倒立的图象较多。徐州、南阳汉画像石和四川成都汉画像砖中都有高案手倒立或筋头图象(图二一、二二、二图二一汉宴乐图(倒立)画像石(江苏徐州出土)三).和林格尔壁画《百戏图》中,有一人在高台上倒立,叠了七八张台子。南阳汉画像石《宴乐百戏图》中,一人在矮台上作单手倒立(图二四)。山东济南出上汉代乐舞杂技陶涌中有三个男倒立陶俑(图版28)。河南洛阳出土了倒立涌陶奁(图二五).所有汉代文物中的手倒立姿态都是抬头塌腰,双膝过头,表现了极美的人体造型。汉代的钻刀圈,是用蔑席卷成圆筒,四周插上矛头。从中鱼跃穿过,称为”胸突铦锋”。跳水盘则是置盘水于前,用各种筋头翻过,象是飞燕掠水,所以称为“冲狭燕濯”。汉代的许多种技巧表演,都已具有相当高的难度。
  戏车。在奔跑的马车上做爬竿和走索表演,是汉代高难度的杂技表演。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这一惊险的杂技说:“侲僮逞材,上下翻翩,突下倒而跟絓譬殒绝而复联。”李尤在《平乐观赋》中也说:”戏车高橦连翩九仞,离台上下。”这些记载并非有图象可证。山东沂南的《宴乐图》中,有四马拉一辆马车奔驰,车中竖一高竿,竿下悬一大鼓,两人擂鼓:竿上有一方盘,一人在盘上做手倒立。这是单马车上的戏车。河南新野县出土的《戏车汉画像砖》的图象,则是两辆马车相联的双马车的戏车,两辆马车上都竖一高竿,前一辆马车高竿的横竿上,有一人用脚勾住横竿倒挂;在他横伸的两臂上,各有一个小僮在掌中表演。真是技艺高超,惊险绝伦。该图的后一辆马车的高竿上蹲了一个人,手特长绳的一端,和前一辆马车上一人持绳拉成一条斜线;在这两人手拉的长绳中,却有一人步履从容地向上迈进。这些惊险的动作,又都是在奔驰的两辆马车上进行的,这就更增加了难度和惊险(图二六)。表演这种高难度动作,不仅需要有过人的力量和技巧,也需要有过人的勇敢和沉着精神。
  汉代高超的杂技表演,表现了当时社会富于进取的献身精神。惊险的动作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散骑侍郎顾臻奏曰:”杂技而伤人者,皆宜除之。”汉代角觝百戏中的惊险杂技,以后就部分失传了。
  (二)技巧的发展与清代的皮条杠子
  唐代的爬竿、走索、技巧等杂技表演,在难度上、方式上,都较汉代有所发展。
  酒泉十六国墓壁画中,有两人在梯上倒立(图版29);敦煌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的百戏图象中,一个男子顶的长竿就较汉画像石中的竿子长,三人在竿上的表演动作也较复杂。《明皇杂录》上说。
  “明皇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伎。时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绎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这个竿子就更长了,负载也更重了,而且结合了歌舞表演,更为引人入胜。所以刘晏在诗中说:”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唐代的顶竿在技巧上和表演方法上都有新发展。
  唐代的走索也有新的发展,据《全唐文纪事》说,“伎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辘轳以系之,辘轳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直如弦,然后伎女从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有著展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或踏肩踏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倒至绳,往还曾无蹉跌。”刘言史的《绳伎》诗中也说,”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展背行仍应节。”“翻身掷倒”,就是在三四层重肩之上翻筋斗立于绳上,把技巧和走索结合在一起,已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唐代称手倒立为”掷倒案技”,在各种高台上表演。还有双人和三人的手倒立。如《信西古乐图》中有双人的抓肩倒立,这在唐以前是没有过的。还有三人的倒立,在一人头上戴了一副木叉;叉的两端,各有一人倒立。这都是唐代技巧的新发展。
  宋代的杂技是宫廷宴会的节目。据《东京梦华录》记:天宁节百官入官上寿,”第三盏酒,左右军百戏入场。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筋斗、擎戴之类。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这里说的左右军,“乃京师坊市两厢也,非诸军之军。”这些杂技艺人都是市井的演员。据《武林旧亭》记载,南来临安城著名的杂技艺人有:”吴金脚、耍大头、浑身手、李赛强、一块金”等二十多人;在各种表演艺人中,也算是一支不小的队伍。
  明清的杂技,除了动作技巧有所发展外,在项目上也有变化。明宪宗行乐图中有鱼跃穿圈(图版30)。从明代人所绘《三才图会》可以看到,顶竿已改为蹬梯,梯有十三层,“解妇类仰卧,翘双足以承梯,小儿作反腰,歌唱于梯上,不倾欹焉”。清代由手倒立演变而为反腰,”取幼童教之,能令腰曲如弓,反首帖地,口衔地上物,亦名握软腰”。而由爬竿等演化的皮条、杠子,则已经类似现代竞技体操的单杠和吊环了。道光年间刊刻的杨静亭著《都门杂咏》中说,北京城中有皮条表演的艺人。其描写皮条表演的诗云:”三条杠木叉来支,中系皮条手中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中,则提到北京城已有单杠表演,艺人叫田跛子,“跌(跛)腿何曾是废人,练成杠子更通神,寒鸭浮水头朝下,通体功夫在上身。”表演的单杠动作已使人有通神的感觉。据《世界体育史》载,现代器械体操创始于德国的杨氏,他被人称作”德国国民体操之父”。他在1812年创造了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现代竞技体操的整体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但其中部分项目却是我国固有的,尤其是杂技艺人所创造的高难度动作,以及丰富的练功经验,都成为现在竞技体操训练的宝贵财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