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4|回复: 0
收起左侧

[电影史话] 以镜头为笔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2-9 16: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以镜头为笔
  ——银幕 “现代小说家” 罗伯—格里叶和帕索里尼
  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在电影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但是,利用银幕来进 行小说创作活动,则始自20 世纪60 年代,更具体点儿,是始自阿兰·罗伯 —格里叶和比尔·波罗·帕索里尼。
  罗伯—格里叶是法国人,生于1922年8 月。他起初着迷于农业研究,从 国立农业学校一毕业,就从事研究热带水果的工作,曾经到过法属殖民地摩 洛哥、基尼亚、马提尼克等地,历时一年多。这时,他感觉自己有很多的情 感、思想需要凭借一种媒介表达出来,于是弃农从文,开始了当作家的尝试。 热烈的情感、忘我的笔耕,使罗伯—格里叶从 1953年起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新 小说”派作品。如 《橡皮擦》、 《偷看的人》、《嫉妒》等等,引起广泛的 注意。法国文坛兴起的所谓 “新小说”派(也称“反小说”派),竭力反对 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社会意义的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要 求创作一种将形式和内容以现代观念统一融合的 “新东西”。罗伯—格里叶 当然成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著有论文 《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 人道主义、悲剧》,直抒 “新小说”派的论点、论据,成为他的“宣言”。 由于罗伯—格里叶正是以 “新小说”派作家的面目进入电影领域的,所以有 必要扼要介绍一下 “新小说”派的主要特点。其一,它提倡新的小说观念, 反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认为传统的那一套,只会让读者忘掉自我所处的“真 实”,失去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小说家有必要反对那些虚构的人物、 情节,代之以一个无个性人物—— “反中心人物”;以一系列细节描写的罗 列,表现高度概括的 “人类一般历史”。他们的作品无政治倾向,只有“他 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痛苦”。其二,作品因此强调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只作些机械性描写,不赋予它任何思想意义。为了不让读 者关注情节,而深入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小说无故事,既便有故事也极为模 糊,而且晦涩难懂。其三,寻求新奇的、特异的格式和新颖的技巧,破除旧 小说格式。罗伯—格里叶认为: “在现代小说中已经没有了时间了。所以, 回忆变得特别重要,因为回忆是没有时间性的。”在新小说作家劳德·西蒙 等人的作品中,往往运用一两页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写出同时发生或相互 交错的场面。这批作家常常任意颠倒过去、现在、将来的次序,常常把回忆、 现实、梦境、潜意识、幻觉、想象等等彼此交织、重叠在一起,或者采用环 形情节结构。下面,让我们再看看罗伯—格里叶的 “新小说”派实验电影名 片 《横越欧洲的快车》。
  影片的内容是这样:作家阿伦·罗伯—格里叶乘坐横越欧洲的快车,由 巴黎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去。在车厢中,他同一位友人、一个姑娘交谈起来, 想以横越欧洲的快车为背景拍部影片。他构思:主人公埃里阿斯可能是贩毒 集团成员,他奉命将一箱毒品交给叫叶勒的人,一路之上,他碰到许多事情, 甚至可能杀死了一个妓女,因为她偷走了钥匙……。埃里阿斯也可能是缉毒 组织成员,头儿试图让他去找一个叫叶勒的人联络,以考验他的能力与忠 诚……。罗伯—格里叶坐在火车车厢里继续他的小说创作:人物的身份应该 是不明确的,整部影片都是一次次 “假定”,所以他认为最后需要男女主角 在车站月台上拥抱,表明一切均在构思之中。透过影片结尾时巨大的玻璃窗, 我们恍惚看到了这拥抱的一幕。
  自从1963 年他当上电影编导之后,连续拍了一系列实验电影,如 1962 年的 《不死的女人》、1963年的 《众神》、1967年的 《说谎的男子》、1970 年的 《伊甸园的后来》、1973年的 《快乐之游》和1975年的 《危险的游戏》 等等。他称自己的银幕表现欲望在于,用电影的方式讨论电影与文学、文学 与电影的方法论等问题。由于他本人就是小说家,所以他来探讨两者表现方 法的区别就更有意义。他说:“除了我的影片以外,当然应当指出让—吕克·戈 达尔的影片,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导演和雅克·雷维特的作品,他们力求重新 赋予电影以冲击力。这种电影将会重新找到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而绝不是 对文学语言的摹仿。”
  无独有偶,意大利的波罗尼亚贫民窟也诞生了一位小说派电影艺术家。 他是比尔·波罗·帕索里尼。他生于 1922 年,大学读文学系,1946 年来在 罗马,一面教书,一面以前卫诗人的面目出现于文坛,出版有 《格伦姆西的 遗骸》、 《我们这时代的宗教》等诗集,引起相当的注目。转而写作了小说 《生活的青年人》和《激动的生活》。这两部小说都是描写罗马贫民生活的, 有很强的视觉和映像效果,大受电影制片人青睐。电影导演也纷纷叩门请他 编写剧本,一时间被称为“抢手的帕索里尼”。他为马里奥劳狄特写作了《河 娘泪》,为费里尼写作了 《她在黑夜中》,为莫洛波罗尼尼写作了《疯狂之 夜》,还为他的学生贝尔托卢奇写作了 《死神》等等。这些作品一经搬上银 幕,真是好评如潮。帕索里尼于是认识到:电影才是他要表现生活的最佳工 具啊!
  1961年,帕索里尼编导了第一部影片 《乞丐》(又译《迷惘的一代》), 影片描写一个失业青年 “阿卡通”(乞丐之意)。虽然已经结婚,有了两个 孩子,但他仍整天与一批游手好闲的狐朋狗友在一起,出入咖啡馆,借玩纸 牌来消磨时光。他的所做所为深受家人的嫌弃。只有一位妇女同情他、理解 他的苦闷与迷惘,他却险些让她当上妓女。他虽生活在美丽的罗马,却住在 破落、肮脏的贫民窟。他希望获得新生,却没人相信他。一次,他偷了一辆 摩托车,终因骑得太快而死于车祸。他死时反而笑着喃喃道: “这很好!” 这是指正在走向死亡的自己。帕索里尼的这部处女作全用罗马土语对白,音 乐上也使用 “音画对立”的法则,产生了强烈的扭曲感。影片获得了1962 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62年,帕索里尼再接再励,拍摄了 《罗马妈妈》,再一次对罗马贫民 窟生活,特别是私娼生活给以写实性分析。映像充满 15世纪画家马沙斯奥绘 画的光色效果,再配以巴赫、维华迪的乐曲,别有风味。女演员安娜·麦兰 妮的优秀演技,也平添了影片的风采。这部影片参加了 1962 年威尼斯电影 节,获得意大利电影俱乐部联盟奖。
  帕索里尼的电影作品也很不重视结构元素和情节的有序性,他重视描写 现实,掺入了作家的极强烈个性,以表现主义的形式反映出来。他偏好挖掘 一些真实生活底层的神活元素,因此拍摄了宗教神话片 《马太福音》,以新 闻片和真实电影的手法进行处理。这是一部把耶稣人性化的作品。此片获得 了威尼斯电影节审察委员会特别奖。他还改编了索福克勒斯的古典悲剧 《奥 狄浦斯王》、里庇底斯的 《米迪王》以及《十日谈》、《坎城故事》(即《坎 特伯雷故事集》)、 《天方夜谭》等等。因为他具有浪漫诗人的高雅气质, 所以作品中时常不自觉地流露着诗意象征主义的形式美和古典美,浓浓的异 教气息和对性爱的礼赞也构成帕索里尼作品的特征。
  1975年 11月2 日,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以南20 公里的海边树林里被 发现。凶手是曾经在他的电影里演过小角色的少年乔柏贝洛西。
  帕索里尼被谋杀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就像他的 《乞丐》所描 写的一样,他内心深处也时常反映着无望的痛苦,他总是带着一种狂暴的、 彻底否定的态度去看待意大利现代社会,正像他最后一部作品 《萨罗和索杜 姆的 120天》里所表达的~法西斯党徒在墨索尼里垮台后、索杜姆另组政府 的120天中,以 “性变态行为”去肆意活动。影评人士以为这部作品是帕索 里尼的 “精神遗嘱”。而谋杀他的少年也声称是因不堪帕索里尼的同性恋要 求而杀死他的。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作家和电影艺术家难道真是因此被杀 害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