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7|回复: 0
收起左侧

[美术史话] 第六章巴罗克时代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2-8 11: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六章  巴罗克时代
  十四、五世纪以前,意大利,特别是威尼斯港是欧洲和东方的交通、经济的枢纽,已如前述。但是到了十六世纪,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取代了意大利的这种地位。因为十字军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人们知道已经不能经过小亚细亚和东方往来,于是要找一条没有阿拉伯人干扰之虞的海路,输入东方物产。葡萄牙人狄亚兹于1486年发现了好望角;瓦斯科·德·伽玛1498年绕过非洲大陆,到达印度洋;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的支持下,1492年渡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切的结果,使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在美洲新大陆、南洋、东洋,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将这些殖民地的物产运到欧洲,占有莫大的利益。这些国家海外贸易发达起来,国家实力开始激增。
  (一)西班牙
  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出现了文艺复兴的气势。西班牙原来是西哥特人建立的国家,公元八世纪时,遭受阿拉伯人的侵略,国家灭亡,人民逃到比利牛斯山中,文化艺术全都是阿拉伯风格的,例如八世纪末修建的科而多瓦教堂,十二、三世纪建成的阿尔罕勃拉宫殿等完全是阿拉伯风格的建筑。雕刻、文学、音乐也都如此。
  然而,从公元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以后,一直遭受压迫的哥特人,即西班牙人的势力强大起来,掀起独立运动,终于驱逐了阿拉伯人的势力,建立了新的王国,也就是西班牙王国。此后就是地理的新发现,海外贸易的发达;乘此形势,在这里也兴起了文化运动、艺术运动,由于这个国家没有古老的民族传统(虽然有阿拉伯人的遗产,但那些东西是要被打碎的!)因此,最初时期,就专门移入外国文化艺术。所说外国,也不过是尼德兰和意大利。尼德兰大师杨·凡·爱克作为外交官,1428年曾到这个国家来过,对西班牙画家给予很大的影响,但对西班牙美术影响最大的还是意大利。西班牙人若是乘船,四五天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到达意大利,所以意大利的文化艺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班牙。
  西班牙的文艺复兴期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和其他国家不一样,首先是从输入意大利美术开始。最早创作意大利风格作品的作家,应数约瑟夫·里贝拉(JosefRibera,1588—1658)吧。
  里贝拉曾在意大利学画,他的老师是那波利派的卡拉瓦乔。里贝拉将卡拉瓦乔的自然主义和明暗法带到西班牙,是很显然的,看一看他的《圣女阿格勒斯》、《圣保罗》,就可以明白。
  但是,由里贝拉等其他许多人努力而开始兴盛起来的西班牙美术,以后突然改变了它的倾向。到十七世纪,西班牙的美术,虽然决不能说是衰微下去,但却从文艺复兴艺术转变为巴罗克艺术。那么,巴罗克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为了说明巴罗克艺术,不能不了解一下十六世纪的西班牙。当时,西班牙是欧洲第一个强国,因为海外贸易发达,市民极为富裕。西班牙国王的势力比市民们更加强大。而不象意大利和尼德兰的国王或贵族一样被市民压制。西班牙国王是非常顽固的旧教徒,受整个欧洲的旧教徒尊敬,因此可以自如地操纵他们;而且西班牙国王的领土遍及德国、奥地利、尼德兰、意大利;甚至出现了狂热信仰的叫耶稣会的僧侣团体。在西班牙国王这种强大势力下产生的艺术,就是巴罗克艺术。其实例首先可以从埃尔·格列柯的作品中看出来。
  埃尔·格列柯(ElGreco,1545—1614)他不是西班牙人,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二十五岁时到威尼斯,入丁托列托门下。三十岁时来西班牙,长期居住在托列多。关于他的传记,就知道这些。他尽管不是西班牙人,不过直到死都在西班牙进行创作。
  来西班牙以后,他的灵魂似乎被耶稣会教团的热烈信仰所打动,这也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成为一种狂热的奇怪的力量。为《十字架上的基督》一画的、十字架背后空中画的黑色皱纹是什么呢?暂且认为是云吧?但又过于坚硬了,四周发出闪光也不自然;当然也可以说是把现实的云加以艺术化,这就是埃尔·格列柯的特色。用黑与白、光和影形成奇怪的皱纹表现救世主钉在十字架上那种不吉祥的可怕感情。
  又如《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画中一种神秘的沉重的力量充溢着整个画面。那种沉重的力量,是采用借明暗、黑白对比的方法得到的。
  十七世纪绘画的特点埃尔·格列柯的沉重力量虽来自宗教感情,不过整个十七世纪的绘画,多具有威严和力量,却不能说那全部是来自宗教的神秘的感情,倒不如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专制君主的强大势力。如前所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势力强大,因此贵族势力也强大;这一点也不只限于西班牙,法国、其他各国都一样。
  我们将十七世纪具有威严特点的艺术,总称为巴罗克艺术。关于巴罗克的涵义、巴罗克艺术的详细情况,留在后面法国绘画中论述。总而言之,十七世纪的绘画,富有宗教的或贵族的威严。
  虽然这样说,它和中世纪的宗教的封建的绘画也不一样。历史决不能重演。经过一次所谓文艺复兴的市民的自由主义时代以后,即使是同样的宗教的贵族的绘画,也和中世纪的大不相同,它是一种建立在自由主义之上的宗教贵族的绘画,既没有中世纪那种死板,技术也非常洗练,这是必然的;因此,巴罗克时代在绘画史上是具有特色和价值的。那么在西班牙,具有贵族的威严的画家是谁?
  委拉斯凯兹委拉斯凯兹(Velasquez,1599—1660)正是西班牙的贵族绘画的主将,生于塞维利亚,从小喜欢画画,而父亲也不反对他学画,所以就作了叫巴切柯的画家的弟子;但是吸引着年轻的委拉斯凯兹的,与其说是老师自身,似乎倒不如说是他的美丽的女儿。
  不久他就和年方十九岁的那个姑娘结了婚。以后,巴切柯为了把女婿委拉斯凯兹培养成一个独立的画家,竭尽了一切努力,特别是介绍给塞维利亚市长的儿子,艺术爱好者奥里瓦列斯伯爵,这成为后来委拉斯凯兹发迹的开端,因为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浦四世起用伯爵担任总理大臣。与此同时,伯爵所喜欢的委拉斯凯兹,也作了国王的宫廷画家,住在马德里的宫殿里。
  当时,国王十九岁,委拉斯凯兹二十五岁,两人结成亲密的友谊,每天国王都到宫廷中委拉斯凯兹的画室去玩耍;委拉凯兹也高兴为国王画肖像,国王的肖像在他一生中占很大数量,留传下来的就有二十九幅,《狩猎的菲利浦四世》等都是特别有名的。
  不久,西班牙宫廷来了一个法兰德斯的画家,就是后面要详细介绍的鲁本斯。鲁本斯虽然在宫中住得不太久,但是在那期间,他尊重委拉斯凯兹的才能,劝他一定要到意大利去学习。因此,委拉斯凯兹得到国王的允许,二十九岁时到艺术之国意大利去。他在意大利威尼斯研究丁托列托的作品;在那波利会见里贝拉,就绘画理论交换了许多意见。二年后,再回到马德里,委拉斯凯兹真正完成的杰作,都是这以后的事情。
  委拉斯凯兹不仅画国王的肖像,也画了骑在马上的《王子唐·巴塔萨尔》的肖像。手持元帅棒的小王子,端坐在马上,那整个构图呈不稳定的三角形,因此却很好地表现出跃动的感觉。不幸,这个王子不久病逝,委拉斯凯兹又画了《公主玛利亚·德丽萨》的肖像画。以银白色和蔷薇色画成的年轻公主,极其高雅而美好。委拉斯凯兹除了画这个王室的所有成员之外,不用说还画过许多出入宫廷的贵族、贵妇人的肖像。
  总之,委拉斯凯兹是国王和贵族的画家,因此,正如所看到的,他的作品里表现出贵族的高雅和威严。就连画《伊索》这样一个希腊平民的像,也总是有威严感。最有趣的是描绘他作为宫廷画家的生活片断的《宫娥》:画面左侧对着画架手持画笔的正是在画国王夫妇的委拉斯凯兹本人,在中央的镜中可以看见作模特的国王和王后,王女德丽萨带着侍女们、小丑和狗来到那里。这幅画就是描绘那一瞬间的。
  堪称为杰作的是题为《布列达的降服》的壁画。这个布列达是新教国家荷兰的一个城市,要从旧教国家西班牙独立出来而举行起义,因此长时间为西班牙军队所包围,终于不得不投降。委拉斯凯兹描绘了这个投降的场面,以此炫示西班牙的光荣。
  画的中央交出钥匙的是布列达城的败军将领,手放在他的肩上加以抚慰的是胜而不骄的西班牙军队的大将。此画简直是威严和悲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而且既用写实的画法,也有装饰美。这幅作品受到赞赏,认为是堪与提香、丁托列托比美的大作。
  委拉斯凯兹五十岁时再次去意大利旅行,这次目的是为了买画。回到马德里以后,作了菲利浦四世的礼仪官,为公主玛利亚·德丽萨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婚事奔走。结婚仪式在1659年举行,看来上了年纪的礼仪官因这桩婚事而非常劳累,不久就生病死去。
  他死后将近一个世纪期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声誉那样高的委拉斯凯兹,似乎全被人们忘怀了,这多半是因为艺术爱好者都被意大利和法兰德斯所吸引了。他再次获得声誉大概是十九世纪以后惠斯勒、马奈等印象派画家发现他的价值的时候。现在他当然是第一流的大师。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二次去意大利旅行时所画的真正是印象派的画。①
  牟利罗(Murillo,1617—1682)他也生于塞维利亚,但是和委拉斯凯兹不一样,初期不得不过着相当不幸的生活。
  还在刚刚十五、六岁的少年时期,牟利罗失去双亲,成了孤儿;而且还有小的弟妹,不得不由他来抚养。他既壮实,又有绘画的才能,就靠这一点,到人们聚集的市场去,画即兴的速写,也画输送到美国新大陆的小型宗教画来攒钱。这样勤奋努力才勉强有点余钱到马德里去,在那里被同乡前辈委拉斯凯兹所赏识,初次获得了画家的声誉。①这里可能是指委拉斯凯兹在罗马所作的美第奇别墅庭园的风景。
  牟利罗作品中有许多是描绘下层人民生活的,《吃西瓜的孩子》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一般为人所熟知的是宗教画,如《云中的圣母》、《圣家族》等。
  他在马德里获得成功之后,又回到故乡塞维利亚,在那里终其一生。如考察牟利罗的艺术,会使人觉得力量不足,在这方面是不能和埃尔·格列柯等相比的,如和委拉斯凯兹比较,总有点女性化的纤弱,而缺乏贵族的威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牟利罗的时代,西班牙的王权和国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西班牙军队获得胜利的最后一仗,就是那次布列达之战。布列达城后来也再次宣布独立,打败西班牙军队以后,荷兰成为新教国家,完全独立。西班牙在海外的殖民地也相继被英国等其他国家蚕食。牟利罗的艺术就是出现在那个时代。因此,牟利罗的艺术不能说是完全巴罗克式的,不过是顺便把他作为巴罗克艺术衰落期的产物加以论述。
  但是,牟利罗的作品由于它那女性化的柔弱甜蜜的感情而为许多人喜欢,有一个时候甚至被称为西班牙第一流画家。当然今天稍有眼力的人都会把埃尔·格列柯和委拉斯凯兹以及十九世纪的哥雅称为西班牙三大家,而牟利罗下降一级,称之为通俗画家。
  (二)法国
  巴罗克艺术原来,巴罗克(Baroque)这个词是西班牙真珠工艺品的术语,他们把巨大的畸形的变色的真珠称之为“这个是巴罗克”。而在今天则主要用作建筑上的名词,即十六世纪以后,以意大利为中心,曾经由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那种巨大的建筑、沉重的建筑,使人惊异的建筑、奇怪的建筑开始流行,人们就将它称之为“这是巴罗克”。例如,柱子大得了不得,屋顶安置许多雕像,有过分的健壮感的建筑。建筑上这种流行、倾向、风气,马上也传到雕刻上。雕刻的姿势极其夸张,使人激动,即使雕刻衣服皱褶,也雕刻凹陷很深,现出浓烈的阴影。而且巴罗克的情趣也波及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椅子、桌子、衣架都作成确实沉重威严的感觉。
  巴罗克艺术最初起源于意大利,但兴盛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当时的法国人很喜欢这种巨大沉重怪奇的巴罗克式建筑、雕刻、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连服装、日常礼仪作法之类都是巴罗克式的。
  路易王朝的强盛那时,统治法国的是路易十三世。他任命那有名的大主教黎塞留和马萨林为宰相,恣意压制大贵族,镇压新教徒的反叛,企图确立王权。到他的儿子路易十四时代,借王权强盛之机,开始和荷兰、西班牙、意大利进行战争,而且连战连胜,竭力大事扩张法国的王权;然而,结果却反而财政穷拮,国力衰退。总之在路易十三、十四时代,法国的王室确有欧洲霸主之势。
  要成为欧洲的霸主,就必须有霸主的威严,而在意大利流行的巴罗克的风格正合其意,因此建筑凡尔赛宫那样规模宏大豪华壮丽的宫殿;雕刻也要与之相适应,成为巴罗克样式。庭院、室内装饰、家具的设计等等都是如此,连出入宫廷的贵族、贵妇人的服装、礼仪作法、言谈举止都变成隆重威严的,女性的柔软娇弱是绝对不允许的。不不单是围绕君主路易王室的人物是如此,连僧侣和商人等也都追随这种倾向,嗜好妄自尊大和高傲的东西。高乃依和拉辛等古典主义诗人也就出现在路易十四的时代。
  巴罗克式绘画绘画也不能超脱这种风气之外,所以,在路易十三、四时代的法国绘画中大多是具有庄严感的所谓巴罗克式的作品。
  巴罗克绘画和强大的尚武的国力有关,这已在西班牙部分叙述过,而且画的题材也是巴罗克式的,不是国王或贵族的肖像,就是关于战争的画。以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为例,他的处理方法就有强烈激动人心之处,例如创作中的显著的明暗对比;也可以考察一下埃尔·格列柯的作品,色彩豪华壮丽,线条曲折夸张;这在后面要叙述的法兰德斯大师鲁本斯的艺术中更为显著。
  总之,十七世纪的欧洲绘画是巴罗克式的。那么在巴罗克艺术繁荣的十七世纪的法国有哪些画家呢?
  美术院的创立在这里先谈谈1648年在王室保护下创立美术院的事。众所周知,所谓Academie这个词原来是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创办的学校的名字,后来,成为文学家、美术家、科学家等集会或团体的名称,以后更转义连美术学校、美术院也称之为Academie欧洲最初的美术院出现于十四世纪的威尼斯,而这时,在法国也出现以王室的势力为背景的强有力的美术院。
  但是,这个法国的美术院中却没有出过了不起的画家。因为当时的美术院的画家都只是模仿意大利,不注重独创;而在法国真正的伟大的画家,却是在美术院外面产生的,这个画家就是普桑。
  尼古拉·普桑(NicolasPoussin,1584—1665)生于诺曼底,从小到巴黎,后来成为一个画家。然而他却憧憬意大利的艺术,曾几次企图去意大利旅行未成功,好容易达到目的,却是在他四十岁以后。
  他在罗马居留期间,研究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声誉逐渐高涨,而且受到罗马大主教的保护,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
  普桑的名声传到法国时,路易十三想召他回法国。然而他喜欢罗马的艺术气氛,不想轻易服从国王的命令,但是1640年终于没办法回到了国王的宫廷。在宫廷里,他作为画家,受到优厚的款待,在圣·日耳曼宫、枫丹白露的宫殿里画画。但两年以后,他又回到罗马,以后再没有返回巴黎;据说大概是受到法国画家的嫉妒,一定还因为讨厌拘束的讲求虚伪仪式的宫廷生活。
  不过,他虽然回法国居住只有两年,但却给法国绘画史留下了重大足迹,这是不能否认的。他的作品可以举出《阿尔卡迪亚的牧人》、《诗人的天启》等,都是健壮的男性的宏伟壮丽的画,被认为不愧是巴罗克的大师。
  克洛德·德·洛兰另一个大师洛兰(ClaudedeLorran1600—1682)一生大部分也是在意大利度过的。他生于商巴涅的偏僻农村。关于他少年时代的情况不很清楚,家庭似乎并不富裕,从小就帮人洗碗碟,作看马棚的人,干着种种活,还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各地流浪。
  在那期间,他学会了画画。二十七岁时定居罗马以后,渐渐成为受人尊敬的画家,画过很多有海、建筑物、树林等的风景画。他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虽然具有雄伟的风格,但较普桑为逊色。
  其他画家普桑和洛兰二人是奠定法国人民绘画的最初基石的大师,但因为两人都不住在法国,或许不能说是纯粹的法国画家。从这点来看,在路易十四宫廷服务的比埃尔·米尼亚尔(PierreMignard,1610—1695)及其竞争者夏尔·勒布仑(CharlesLeBrun,1619—1706)却是地地道道的法国巴罗克画家,特别是勒布仑不单是画家,而且也是建筑家、雕刻家,似乎极受路易十四的信任。从凡尔赛宫殿的天顶画开始,一人承担了许多宫殿的装饰,逐渐完成了伟大的工程的,确实是这个勒布仑。
  但是米尼亚尔和勒布仑都不能说是了不起的杰出的画家。所谓巴罗克式,不过是装模作样徒有其表,而缺乏伟大艺术所特有的紧迫人心的那种真实力量。
  总之,在巴罗克时代,应当说法国没有真正巴罗克的伟大画家。要说巴罗克的绘画,下述的法兰德斯却是首屈一指的。
  (三)法兰德斯
  ①
  十七世纪的法兰德斯的文化艺术受法国的政治势力所支配。尽管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如前所述,尼德兰的文化艺术支配着法国,但随着路易王朝的权力增大,那种支配关系却颠倒过来。
  因此,当时的法兰德斯的艺术,也随着路易王朝的爱好,转变为巴罗克式的;特别是在绘画方面,出了欧洲第一个巴罗克画家,那就是天才的鲁本斯。
  鲁本斯(PaulRubens,1577—1646)生于德意志一个小城。他的父亲是安特卫普的律师,也是参与市内政治的人,由于宗教方面的问题,被驱逐国外,在德国各地流浪;流浪中,在德国一个城市里生了鲁本斯。鲁本斯十岁时,父亲在科隆去世;从此,母亲带着孩子们回到故乡安特卫普。鲁本斯不久进入安勒巴尔克的宫廷作公主身边的侍童。按照当时的风习,侍童也要学习宫廷官员的一切学业,即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英语。
  开始学习绘画是十四岁的时候。最初的老师是他的叔伯哥哥,一位风景画家;后来变换过不少老师。在二十二岁时,他已经成为挺不差的画家,终于到艺术之国意大利去留学。
  在意大利住在威尼斯,研究提香和委罗奈斯,热心地临摹他们的作品。他的临摹使曼图亚侯爵很喜欢,鲁本斯就成了侯爵的宫廷画家。既有从前宫廷生活的经验,又有学问,也善于社交,因此被起用作外交官,派遣到西班牙、意大利其他城市去。
  三十一岁时得到母亲病危的通知,鲁本斯急忙赶回安特卫普,但是没有赶上母亲临终。由于不忍离开亡母居住的国家,因此鲁本斯没有回曼图亚侯爵那里去,而是留在法兰德斯。
  鲁本斯不久作为法兰德斯的首府布鲁塞尔的宫廷画家,为阿尔伯特国王画画;以后又住在安特卫普,自由地进行创作。他的许多杰作,都是住在安特卫普期间完成的。
  这个时期的作品首先是《画家及其妻子》。鲁本斯住在安特卫普不久,和十八岁的伊莎贝拉结婚,因为怀念意大利,就住在意大利式的邸宅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当时鲁本斯三十二岁,图中就是无比幸福的新婚夫妇的肖像。而且他那豪华的服装和衣服的皱褶等早已表现出巴罗克式,总是有点严肃的气味,皱褶的画法也相当深。
  在安特卫普教堂的有名的《基督被抬下十字架》的画也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整个画面虽然是晚上的情景,但以基督遗体为中心,把基督从十字架上放下的使徒们,抹大拉、悲伤的玛利亚都处于强烈光线之中,这是引人注①指尼德兰在荷兰独立后余下部分,即今比利时及其附近地区。意的。不用说,这种光不是月光,月光不能只照射在这样小的范围内;也不能说是灯光,也就是说不是现实的合于自然科学的光。有人解释是为了表现基督的神性的光,当然也可能是那样,但不如说光和暗的对比,它成为画面的中心和着力点,使画面更加有力。这就是巴罗克的精神。这光从科学上、从常识上讲是虚假的,但从艺术上,可以说是真实的。
  正如以前说过,尼德兰的绘画具有现实的、写实的特点。他的《基督被抬下十字架》使尼德兰——法兰德斯的绘画发生一个转变,即转向巴罗克式。据说后来荷兰的大师伦勃朗很受这幅画感动。确实,今天看教堂里这幅杰作,也不得不佩服它的艺术感染力。
  鲁本斯的名声不断高涨。他的画室里聚集了许多弟子,鲁本斯用弟子作助手,陆续接受大作品。《基督在抹大拉和玛利亚家里》和出自希腊神话的《狄安娜狩猎归来》等就是例子。四十五岁时,他应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母玛丽·德·美第奇之邀请,不得不去巴黎,为装饰卢森堡宫画了三十三幅大画。
  这些画今天保存在卢佛尔美术馆里,是玛丽·德·美第奇的一生加以神化的作品。少女时代作为亨利四世的新娘的玛丽,她的王妃时代、摄政时代等等。特别是亨利四世注视着她的肖像画的场面特别有名。在云上希腊众神之王朱比特拉着众神之女王赫拉之手,注视着亨利四世和玛丽未来的幸福;给亨利四世看玛丽的肖像的是美和爱的女神维纳斯,爱神也从旁插嘴;亨利四世对玛丽·德·美第奇一定燃起了爱慕之情;另外在他背后站着的众神使者麦鸠利也呈现着殷勤怂恿的面孔。
  亨利四世和玛丽的结婚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的结合,美化它,加以诗意化,处理成恰象无比幸福的恋爱结婚一样,是因为鲁本斯是富于诗情的画家,也因为他是外交家出身。实际上鲁本斯在巴黎逗留时,似乎发挥了外交官的才能,五十一岁时带着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使命,被派到西班牙菲利浦四世的宫廷。这时鲁本斯给西班牙年轻的宫廷画家委拉斯凯兹以不小影响,这在前面已说过。
  却说鲁本斯在西班牙办完了事,那件事实际上是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缔结和平条约。完成那件任务,为了向英国报告,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这时,他当然也没有停止画画。逗留期间画的最有名的画是《和平的祝福》,用以祝福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和平,画的是知识女神雅典娜驱逐战争,而和平女神接受财富、幸福与微笑的场面。据说英国贵族和贵妇人看见这幅画构图严密,画法有力,色彩鲜艳,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订作肖像画。
  两年之后,鲁本斯离开伦敦,回到住惯了的安特卫普,以后不再过问政治外交之类的事情,专门致力于艺术。他的妻子伊莎贝拉不幸病死,娶了第二个妻子十六岁的少女海伦娜。这个年轻的妻子很受鲁本斯的喜爱,鲁本斯画了相当多她的肖像画,仅仅我看到的就有十四、五幅之多;她生孩子之后,鲁本斯画了不少孩子的像。
  鲁本斯的作品堂堂然有大师的风格,的确不愧是巴罗克的第一人。他的画构图宏大,色彩华丽而富于变化,明暗对比显著,线条曲折,很能抓住观赏者的心灵。画的人物都肥胖、健壮,具有巴罗克的情趣。画妇女也决不柔弱。要是看看他的第二个妻子海伦娜的肖像,就可知道鲁本斯理想的美人是什么样的了。不仅限于鲁本斯,连下面谈到的约尔丹斯以及其他画家,都画了许多肥胖强壮的女人。由此看来,在国家权力强盛的时代,大概认为那样的女性,就是理想的美人。
  鲁本斯的作品在他整个一生中达二千件以上。他的作品题材包括宗教、神话、肖像等一切方面,晚年喜欢画平静的风景画,多半是因上了年纪厌倦了巴罗克式激动人心的夸张的绘画吧。例如可以看看《有虹的风景》,不就是宁静、湿润具有美丽的光泽的田园景色吗?鲁本斯的风景画给予后来荷兰出现的一些风景画家以极大的启示。
  凡代克前面已谈过,鲁本斯有许多弟子,在这些弟子中,可称为鲁本斯的嫡系的是凡代克(VanDyck,1599—1641)。
  凡代克是安特卫普丝绸商人的儿子,很早就作了鲁本斯的弟子,在许多弟子中最出色,最合老师的心意。据传说,有一天鲁本斯骑马出外散步,弟子们挤进鲁本斯的画室看鲁本斯的画时,碰了刚画好的画,人物的下颚和手都被弄得乱七八糟。弟子们都吓得脸色发白,而凡代克马上拿起笔修复。鲁本斯回来看见了,说“比以前的更好了”,不但没有斥责弟子们,反而很高兴。
  十九岁时,凡代克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画家,博得相当的名誉;应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之邀请去伦敦,也仅仅二十一岁。不久又返回安特卫普。二十四岁时,受鲁本斯的劝告去意大利旅行。他在意大利特别倾倒于提香,研究这位大师的华丽的色彩和构图。五年后,回到安特卫普,随后用在意大利锻炼的技巧逐渐创作出不少杰作。《荷兰的总督菲利索普·鲁·罗阿和狗》是这时期的代表作。总督的坚定面容,富于思考,锐利的性格的描绘,都值得注意。凡代克以肖像画家而著名,当然,除肖像画以外,也画宗教画,如《基督的埋葬》、《圣彼得的受难》等等。
  三十三岁时,他再次去英国,任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据说他被赐以泰晤士河岸旁豪华的住宅,享受相当大数目的年金,过着豪华的生活,国王也常常出入他的邸宅。因此,凡代克画了多幅查理一世的肖像,查理一世骑在马上的肖像,拄杖的肖像等,都可列为堂皇的作品。但是若想到这个国王在1645年被克伦威尔处以死刑,在政治史上也是颇令人感慨的吧。
  凡代克不仅画国王的肖像,也画《二王子的肖像》等其他宫廷贵族、贵妇人的画像。不过他的晚年生活很贫苦,因为他和机敏的鲁本斯不一样,神经质、迷信,被那些炼金术师欺骗,花掉大笔金钱。总之,他的作品初期具有堂堂的巴罗克风格,定居伦敦后,力量感贫乏了。查理一世的肖像虽然相当高雅,但被认为缺乏男性的力量。
  约尔丹斯(JacobJordaens,1593—1678)他虽然不是鲁本斯的直接弟子,但其作品在巴罗克风方面,应当说凡代克更接近于鲁本斯。他也是安特卫普人,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出入于鲁本斯的画室,研究他搜集的提香、委罗奈斯等意大利大师们的作品。
  约尔丹斯同鲁本斯不一样,不画迎合宫廷贵族的画。他画的农民都是乐天的庄稼汉。请看《食桌上的国王》中热闹喧嚣的老百姓。他也遵循巴罗克的理想,只画肥胖强壮的女性,试看《爱神的幼时》就可以明白这种情况。
  总之,约尔丹斯是继鲁本斯之后的巴罗克画家。约尔丹斯以后,法兰德斯就没有出现过值得特别注意的画家,而美术的中心也逐渐转移到从尼德兰独立出来的新兴国家荷兰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