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外国历史之谜] [世界文化之谜]中国古代有否“罗马城”?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1-1 14: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古代有否“罗马城”?
《汉书?陈汤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36年的秋天,由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率领的四万汉军,分兵两路,一路顺大漠南缘,另一路由北穿乌孙境至伊塞克湖,在康居与匈奴郅支单于的军队对峙。在汉军营地,可以“望见单于城上立五彩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
这支会列布“鱼鳞阵”的军队引起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因为“鱼鳞阵”一说,在中国古籍中是绝无仅有的记载。要将军队列阵布局成为鱼鳞状,需经高度的组织训练并有相应有阵列条规来指导。这对于任何游牧部落或其他未开化民族来说,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象匈奴人这样的游牧部落,打起仗来多凭借勇敢,一拥而上,往往无章法可循。而布局周密的阵列只有在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中方可实现。于是,这支训练有素、会摆“鱼鳞阵”的军队就成了一个始终未解的谜。
1955年,英国牛津大学学院研究员德效蹇(H?H?Dubs)教授,有一次演讲中提出,中国人在郅支都城见到列于城门两侧的是典型的罗马阵列??龟甲型攻城阵,这种阵列其他军队不曾用过,他们使用的是长方形盾板,其正面呈圆凸状,手持盾板上端的士兵并肩站在一起,这种景象若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平视绘画者看来,必然极似鱼鳞。1957年他在《希腊与罗马》(GreeceandRome)刊物第2期上发表了长文《古代中国的一座罗马城》,认为甘延寿、陈汤在这次战争中斩郅支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凡1500余人,生擒145人,降虏千余人,并将这些人分配给了派兵助战的城廓诸邦15国。德效蹇断言上述一百四十五人即布以鱼鳞阵的“百余人”,因为145名罗马人并未投降,当他们见到郅支被杀后,即停止了抵抗,并且很可能仍然保持其难以攻克的队列。他们也可能自愿选择降服于中国人。于是,他们被安置在一个特设的边境城镇之中,该城就以汉代对罗马国或罗马人的称谓“骊?”命名。他还从文化语言学上加以论证。“骊?”一名,是希腊Alexandria一名的缩音,本指埃及的亚历山大,因为中国人无法分清罗马与亚历山大两个地方。《汉书?地理志》称:“骊?莽曰揭虏”,即王莽篡汉帝位后根据孔教“正名”之训,将骊?改为“揭虏”,可以理解为,一为“攻城之战中俘虏之夷敌”,二为“夷人聚居繁衍”。也从另一侧面证实,这确是中国俘虏了这些罗马军团的兵士并将他们集中于靠近西部边境的这座城使其戍边。这座中国境内的的罗马城,到公元746年西藏(吐善)人占领之前一直存在着。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曾考察过这座城中居民对该城名的奇特发音,认为当地人将该城中国名称中间的两个音合并为一个音,读成Liakh-ghian,他们很可能是用那种方法来表达A1exandria这一词中X的发音,因为这个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瑞斯为搞清这一支会摆“鱼鳞阵”的外国军队下了大量的功夫,得出了与德效蹇教授相类似的结论,他所掌握的材料表明,公元前60年,罗马的庞培因征战有功而受元老院的褒奖。但当他以一个普通市民身份返回罗马时,他发现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无能为力的地位,恺撒和克拉苏这时与他联合互助。形成“三头同盟”。公元前55年,出任叙利亚总督的克拉苏因为缺乏罗马人所敬重的军事上的建树,不顾手下将领的劝阻,急不可耐地发动了对帕提亚的战争。分元前54年,他率4.2万人的军队入侵帕提亚。帕提亚军在卡雷(Carrhae)迎战。帕提亚军主要以阵地弓箭手组成,他们包围了罗马人,发箭如雨,经久不断,帕提亚骑兵在罗马步兵的冲锋之前便开始撤退,并在坐骑上向后张弓放箭,致使罗马人束手无策,他们唯有组成一方阵,立盾牌于方阵四周。这是一典型的罗马战术队形,即迭锁盾龟甲形攻城阵(testudo),而帕提亚军却从盾牌的上方及下方射入利箭,杀伤大量罗马军,克拉苏在这场战争中被杀,罗马军2万丧生,1万被俘。有近1/4的士兵逃至叙利亚。一支部队则由克拉苏的儿子率领,经过10多年艰难曲折,成为北匈奴的附庸。公元前36年汉军与匈奴一战之后,他们消失在中国境内。
然而,1962年著名的史学家余英时在其英文著作《汉代中外经济交通》一书中对德效蹇的论点予以驳斥。他提出依照汉朝制度,设县至少要有几千人口,145名罗马军不可能设县。德效蹇的推测根据不足,他可能是受了王先谦《汉书补注》的误导。台北专门研究秦汉史的学者邢义田也认为以上两说,谁是谁非很难认定。
1989年澳大利亚的戴维?哈瑞斯再度来华,寻求破谜途径。他与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关意权和在兰州大学任教的前苏联专家弗?维?瓦谢尼金合作,在一份公元前9年的地图帮助下,已确定了“罗马城”位于兰州西北约300公里的永昌镇附近。并准确地找到了这处废墟,至于谜案的最后解开,我们还有待于确凿的考古证据。
(邹振环)

“罗斯”名称源于何处?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起源于基辅罗斯,基辅罗斯起源于罗斯国。即公元862年瓦良格人柳里克在诺夫哥罗德建立第一个罗斯后,其后人奥列格在基辅又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基辅罗斯。那么“罗斯”的名称又源于何处呢?这是个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及语言文字学都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历来争议颇大。
我们先介绍“罗斯”及“俄罗斯”词汇在俄国史书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苏俄政府文字改革前曾使用如下俄文称谓:Рос,Русь,Руссия,Россия,Российский,Pусский等,写成旧俄文为Россия,Росйа,Руский,Росъкий,Роский,Росийский,Росийскый,等。由于上述名称出现的时间先后有别,因此所含意思也不尽相同。
据考证,最早出现的词应为Русь与Русская3емля(罗斯地域)。早在公元911年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签订停战和约中,就用上述两词称呼罗斯国家。另外9至10世纪的拜占庭、希腊等国也使用Рос称呼罗斯国家。据语音学家考证,希腊人是因无法正确发出Росъ的音而发成Рос,因此Росъ与Рос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史书中在使用Росъ时一般用以表述公元9至14世纪的基辅罗斯与封建割据时代的早期历史。
Россия(或Росия),Российский两词出现较晚,约在公元15世纪,而且经常与Росъ并用。1476?1501年间编纂的编年史中均用Росия表示俄罗斯国家。15世纪的《俄罗斯法典》中也有Росъская的字样。到16世纪,又出现新的词来表示全国概念:Всё Росийское Царство(俄罗斯帝国),此词一直通用到6世纪末。
15至16世纪时国家称谓的变化,表明Росъ一词已渐渐失去它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因为一个国家的名称都是与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地理疆域相密切关联的。“罗斯”一词的演变,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发展的特点,表明了俄罗斯国家的统一和形成的过程。
那么,“罗斯”一词源于何处呢?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其一认为“罗斯”名称起源于瓦良格人(诺曼人),即东斯拉夫人对统治他们的瓦良格人的称呼,俄国最古老的编年史《往年纪事》中记载:“这些特殊的瓦良格人被称为罗斯人,正如有些瓦良格人被称为瑞典人,另外一些则被称为挪威人一样,因为他们就是这样命名的”。持这一观点的多为俄国和西方学者,但为何称瓦良格人为罗斯人,各国学者都没有说清,也缺少有力的证据。一般只能靠推测,认为可能是瓦良格人中有个部落或集团或武士队的名称叫“罗斯”(Росъ),而东斯拉夫人就以该部落的名称称呼南下侵略的全体瓦良格人。也可能是芬兰人对瓦良格人(诺曼人)称的音译,因为在芬兰语中Ruotsi(罗茨)或Rootsi(露茨)都指的是北方,而芬兰人称北方的瓦良格人(诺曼人)就是RuotsO1oinen(罗萨拉宁),意思即北方来的人。但是上说仅是推测而已。中国历史学家朱寰也主张“罗斯这个名称实际上起源于瓦良格人,后来扩及与瓦良格人采取一致行动的斯拉夫人。正是因为罗斯国家的关系,整个东斯拉夫人都变成了罗斯人。”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罗斯”一词起源于斯拉夫人居住的部落,或是山川、河流,而与入侵者瓦良格人没有必然联系。持这种观点者大多是前苏联学者。他们提出在斯拉夫人居住的东欧平原上,有许多地名称“罗斯”,或以罗斯为词根的地名,而在东欧平原上有两条河流的名称就叫做罗斯河和罗萨瓦河。他们还认为《往年记事》的作者涅斯托尔及后来该书的各种手抄本作者都有明显的亲诺曼人倾向,因此《往年记事》中的记载是不可信的,所以应从斯拉夫人内部,寻找罗斯起源。另外苏联学者提出的编年史料中,并没有发现诺曼人(瓦良格人)的部落中有把地名称为“罗斯”的,然而从八世纪以来,“罗斯”的名称在俄国的史书中作为斯拉夫人的称呼却不断出现,不仅斯拉夫人自己称呼为罗斯,甚至连瓦良格人的商队、武士队也被称为罗斯,这只能表明“罗斯”来源于东斯拉夫人,也说明入侵者瓦良格人被斯拉夫人同化的事实。
说到这里,事情就很明确了。原来“罗斯”名称的起源还与一个更大、更棘手的问题联在一起,那就是谁是俄罗斯国家的开创者,是瓦良格人首领柳里克,还是斯拉夫人?这就又套上了“诺曼说”和“反诺曼说”的怪圈了。上述两种意见在依据各自立场而强调自己一方观点,试图驳倒另一方观点时,都缺乏有力的证据和史料,因此在论证“罗斯”名称的词源时,都只能凭空推测和想象,还不时将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掺杂进去,因此争论的结果只能是谁也驳不倒谁,哪一方的观点都难以站住脚。
这个谜何时可解呢?看来“诺曼说”与“反诺曼说”争议澄清之日即是“罗斯”词源的重重疑团开启之时。
(张建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