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8|回复: 0
收起左侧

[外国历史之谜] [世界文化之谜]朝鲜历史上有否山上王延优其人?

[复制链接]

1062

主题

1645

帖子

-737

积分

草民

     :

     :

     :

发表于 2011-11-1 14: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朝鲜历史上有否山上王延优其人?
《三国史记》是12世纪中叶,金富轼根据当时尚存的各种古书和其他资料编写的朝鲜史书。书中记载了高句丽国王的世系资料,是一部朝鲜现存最古老的史书。
但是对《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成书于公元1145年、南宋绍兴十五年)关于国王世系的记载中记载的高句丽第十世王??山上王延优其人是否存在的问题,现今还有争议。
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朝鲜史专家杨通方在论述朝鲜《三国史记》有关高句丽君主世系问题时,认为:高句丽不存在山上王延优其人。据“好太王陵碑”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玉之创基也,??于沸流谷忽本西,(筑)城山上而建都焉。不乐世位,??顾命世子儒留王,以道兴治,大朱留王绍承基业,逮至十七世孙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号为永乐太王。”文中说明高句丽王朝第十七世国王为广开土王。
但朝鲜高句丽王朝时金富轼著《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关于国王世系的记载却为:1、始祖东明圣王(邹牟);2、琉璃明玉(孺留);3、大武神王(大解朱留王,无恤);??19、广开土王(谈德)??。根据此记载,比“好太王陵碑”多出了两世国王。而“好太王陵碑”系好太王死后立于太王陵侧的太王勋绩碑,具有极珍贵的史料价值,可据以校正、补充过去史籍记载中的错误与不足。
再根据西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东夷高句丽传》推断出山上王延优是误载的二国王之一。此书云,“伯固死,有二子:长子拔奇,小子伊夷漠。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漠为王。??伊夷谟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而《三国史记》云:“山上王,讳延优,一名位宫,故国川王之弟也。??”“东川王,或云东襄。讳忧位居,少名郊彘,山上王之子。??”据此及史实所载与《三国志》基本一致。因此,位宫应是东川王忧位居的另一个名字,而不应是山上王延优的另一个名字。再则,《三国史记》提及新大王伯固死时有两个儿子,未记载还有别的儿子,与《三国志》中的提法基本一致。但《三国史记》记载继承故国川王伊夷谟王位的山上王延优时,却说山上王延优是“故国川王之弟”,也就是说伯固还有一个儿子名延优。这就更加引起并加深了对山上王存在的怀疑。由此说明故国川王伊夷谟与山上王延优二人即故国川王伊夷谟一人,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山上王延优其人。金富轼在高句丽历史上多加了一个山上王延优,并把位宫这一名字从东川王忧位居的头上移到了山上王延优的头上,显然是错误的。
上述观点发表后,引起了争议。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的朴真?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对“好太王碑”文中所记载:“至十七世孙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字样,列举了中外史学界存在的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碑文所记“十七世孙”应按行辈算,不应按王位世系算,认为好太王是高句丽始祖邹牟王的第十七世孙子;第二种认为,“高句丽王朝第十七世国王为广开土王”,这是按王位世系算的;第三种认为,碑文中“十七世孙”,按王位世系算而不按行辈算,但它应从高句丽第三世,即大朱留王开始算。而朴文同意第三种看法。因为在古代,不论东方或西方,都施行王位世袭制度,高句丽也不例外。在高句丽初期王位不仅父子世袭,而且也兄弟相续。如第三世大武神王和四世闵中王都是第二世琉璃王的儿子,是兄弟;九世故国川王和十世山上王是八世新大王的儿子,也是兄弟。这种情况必然造成王位世系超过血统行辈的结果。碑文中首先记述了从第一世到三世的一些活动情况:“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世子儒留王以道兴治,大朱留王绍承基业”,紧接着便记载道:“(及)至十七世孙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从文章的上下关系看,这里的“十七世孙”,如从第一世邹牟王开始算似有重复之嫌,但从第三世大朱留王开始算则有顺通之感,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大朱留王,下面的话是接着上面讲的,即从大朱留王到好太王有十七世。中外史学界的罗振玉、王健群、朴时亨等人也持类似观点。另外,《三国志?魏志》记载伯固的儿子是二人,而《三国史记》却载为五人:拔奇、伊夷谟、发岐、延优、?须。从整体上看,《三国史记》的记载不仅有人,而且每个人的活动事实都记载得较详细具体。《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新大王十五年十二月条中(也就是伯固死的时候),并没有提出他究竟有几个儿子的问题,而是在故国川王元年条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国川王,讳男武(伊夷谟),新大王伯固之第二子。伯固毙,国人以长子拔奇不肖,共立伊夷谟为王。”但此话并不是说伯固只有两个儿子,而是指明了新大王的二儿子能够继承王位的原因。《三国史记》虽把伊夷谟看成故国川王的另一个名字、但从他的实际活动看却不象故国川王,而更象山上王。故国川王在公元197年逝世,同年其弟山上王即位。《魏志》载:“东川王??小名郊彘”,说明东川王之父是山上王,而不是故国川王。清代丁谦对《梁书》高句丽传所记“丸都”的注释中写道:“丸都??考《东蕃纪要》其国山上王始都于此,迨其子东川王时,为魏将母丘俭所破。”朝鲜古书《三国史节要》和《东国通鉴》都以专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山上王的活动事实。《三国遗事》王历中也有他的名字。所以,在高句丽历史上确有山上王延优其人,否认他的存在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以上两种结论相悖而行,各说一是。但是仅据《三国志?魏志》和《三国史记》作为弄清山上王是否存在的疑问是片面的,因为这两部书与其他所有古书一样并不是完美无误的,因此,高句丽王朝山上王延优的问题最终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才能大白于天下。
(傅丰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